10月27日下午,地理环境科学学院一流课程建设专题学习会在17幢618教室举行。浙江师范大学智慧教育研究院副院长黄立新教授,音乐学院教师、国家虚拟仿真项目负责人李洪亮老师应邀作专题报告。本次会议由学院副院长马远军主持。
黄立新教授从慕课切入,对国家一流课程的建设与应用进行介绍。慕课的基本构成细胞是微课。信息时代,线上教学的地位愈发举足轻重。微课囊括教学微视频、作业练习、专题讨论、单元测试、拓展资料等多个方面,是线上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通过大数据分析,黄立新教授得出结论,受学生欢迎的微课需要具备四个方面的特征:善于制造一对一视角、以学生为中心、运用轻技术以及能够触发智慧教育。他指出,优秀微课要短而精,同时,教师需要具备构建情境、引导问题、善用技术的能力。最后,黄教授将成功制作优秀微课的关键总结为三个“一”,即一资源、一模式、一平台。
李洪亮老师重点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进行介绍。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依托虚拟现实、多媒体、人机交互、数据库和网络通讯等技术,构建高度仿真的虚拟实验环境和实验对象,使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开展实验,以达到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教学目的。
李洪亮老师强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必要性在于可以解决涉及高危环境、高成本消耗、不可逆操作、大型综合训练等实际问题。以编钟音阶的识记教学为例,由于编钟体积的庞大,无法使学生现场接触,因此他采用电脑程序,将编钟及对应音阶制作成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熟练掌握知识。为使老师们对虚拟仿真教学有更加直观的认识,李老师也在现场演示音阶模拟程序和独奏、合奏的游戏程序。此外,针对如何在进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维护自身权益的问题,他提出三点注意事项:一是找可以给予辅助性指导的公司;二是公开招标时不可透露核心技术指标;三是重视多人协作与具体分工。
本次学习会,不仅使教师们学会如何制作条理清晰的微课,也加深教师们对于虚拟仿真项目的认识,更为一流课程的建设与应用亮起一盏指路明灯。
(地环学院教务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