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上午,人文学院召开一流课程建设推进会暨国家一流专业建设中期研讨会,总结前阶段课程建设经验,讨论下一步课程建设规划。葛永海院长、莫世亮副书记、宋清秀副院长、王荣华副院长,学院教学委员会以及校级以上课程负责人参加了本次会议,副院长吴述桥主持。
首先,吴述桥介绍了人文学院目前课程建设的情况。人文学院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已有国家级课程3门,其中在线课程2门、虚拟仿真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9门,其中在线课程5门、线上线下混合课程1门、线下课程2门、虚拟仿真课程1门;校级课程共7门。不过,他也指出,如何在下一阶段课程建设可持续化,让现有的课程能更上一个平台,让更多的老师参与到课程建设中,这是目前面临的问题。
如何让省级在线课程各项指标数据能更加可观?如何整合现有的资源建设新课程?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进行跨学科课程建设?如何做好“传帮带”让学院青年教师尽早投入到课程建设中?在场教师分别交流了课程建设的心得、困惑和下一步打算。
在线课程《汉语词汇与文化》在“在浙学”平台已是热门课程,但负责人黄沚青老师指出与其他大平台课程相比,自己的课程在选课人数、其他学校参与度上还偏少。在线课程需要加强外围组织建设,加大课程宣传力度,在各大网站和平台上推广,主动向其他高校推介课程。
一流课程有多种类型,目前学院课程建设以理论课为主,结合人文学院科研教学特色可以拓宽课程建设类型。会上,参会老师集思广益,提出整合已有专业课程、科研成果、学生社会实践、学科竞赛成果,可以建设文书修复主题的实践课;针对儿童文学课程受众面小的现状,建议从服务儿童阅读入手,借助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平台,以儿童文学研究中心的实践活动为基础,建设儿童阅读指导实践课程,受众人群可以扩大到小学生、小学老师和家长等。
可以在现有专业课程中加入当下社会的热点进行课程改革,陈彩云老师提到,目前社会对于“四史”教学的需求量极大,可以尝试将“四史”结合浙江历史与文化开设课程,采用滚动式课程架构。
课程加强文史交融,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进行跨学院的交流、对话、教学,建立新型的课程。邱江宁教授结合刚组织的跨学科对话交流活动谈了自己的想法,把人文、外语、文传等学院各专业的力量融合。跨学科课程建设是未来的亮点,也是新文科建设的增长点。
最后,葛永海院长发言。他指出,课程建设需要守正创新。基础课因同一学科不同老师上,可以先守正,由学科带头人牵头建设线下课程或混合式课程;课程的创新需要对应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选题和设计,科研与教学融合,利用自己的学术研究优势走教学创新路。
会后,学院将根据课程建设目标分级提出具体要求,按照时间节点稳步推进,力争在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周期内顺利完成课程建设目标。
(文/图:蒋晓玲 人文学院教务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