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青齐聚“小”课堂,观听评同思“大”教学--教师教育学院教育系教学展示周顺利启动

时间:2021-11-26浏览:1045设置


20211125日上午,在师范认证专家组对小学教育专业开展二级认证的同时,教师教育必修课《教育学》的开放课堂展示周也同时举行,开启了教师教育学院教学展示周的序幕

本次公开课由《教育学》课程组组长叶亚林老师组织协调,执教者来自教育系的杨新晓老师。根据课程教学的内容、知识点的进度和学生的基本情况,杨新晓老师本次课程主题定义为“奇思妙想之课程集市”基本的教学目标是通过一堂全员参与的活动课,让学生综合运用前两周所学的关于“学校”、“课程”的基本理论,开展小组合作活动,以帮助学生将理论与教育现实进行结合,锻炼课程设计能力,提升作为未来教的思维品质。

整个课堂教学由四个紧凑环节组成,学生需要完成两次角色扮演,继而将课程作为“商品”在集市上进行展示和出售,最后对整个的活动课进行总结。具体流程如下:

作为课程开发者:首先请16个同学积极扮演课程开发者的角色,结合教育实践中出现的十六个时下流行的元素(包括:数学·国学·机器人·AI·VR·运动·手工·航空航天·视频制作·天文地理·中医药·传统文化·戏剧·科幻·动植物·艺术),设计一门面向中学生的课程。每位课程开发者可以招聘一位同学作为助手,完成一份课程海报的设计



作为校长与课程主任:另请5位同学扮演不同中学的校长,各所中学的办学理念、条件有所不同。校长扮演者可以招聘两三位同学做课程主任,协助完成课程采购任务。然后,校长与课程主任要写一套简化版的课程采购标准



进行展示与采购:在这个环节里,课程开发者结合自己的海报进行现场的介绍并报价(包括教师课时费及设备费等),同时校长及课程主任根据本校的需求进行采购



开展总结与评价:课程开发者、校长等人分别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对课程开发、采购、及其中出现的问题,对未来相关工作的期望等进行总结发言。



整个课程实施情况有条不紊,学生任务完成有序,师生互动现场热烈任务看似多而重,但是学生能一步一步地在规定的时间内有效完成。进一步激发了教师教育公共课程教师思考如何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更有效的进行“真学习”如何更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增加参与感来提升获得感最终体验到学以致用的成就感。

本次公开课展示活动中,教师教育学院的老师和教学督导都积极参与听评课,并在随后的教学研讨中提出了相应的看法和建议。

如何向高校课堂要抬头率?杨新晓老师已经迈出了很好的一步。作为教育学原理的活动课,学生切换着扮演了课程开发者、校长与课程主任角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体,课程内容也在操作中得到了体验和巩固,也实践着一流课程要求的能力导向。--《教育学》课程负责人叶亚林老师

老师备课非常认真,课堂设计富有创意,准备工作很充分。学生活动积极,参与度高,实践性强,成果展示和课堂评价体现了教、学、评一体的理念。--学院教学督导卢伟老师

杨新晓老师能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充分把课堂交给学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投入到课程设计并模拟校长等真实任务,联系国内外著名的课程设计和国内外著名大学的校长演讲、受欢迎的网络课程的设计分析评价学生完成的任务,努力做到专业性与学生的主体性有机结合。--学院教学督导王立君老师

杨新晓老师的教育学平台课最大的一个感受是:新颖、独特。教学设计具有创造性,教学组织有序,学生主体性体现鲜明,课程内容转换成具有实践操作性活动,提高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感受性,过程性评价中肯、客观、有激励改进之功效。--教育系资深教师傅宝英老师

通过活动课的形式不仅激活了课堂氛围和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推进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深度参与。从马工程教材《教育学原理》的基本内容到教师所理解的课程,再到课堂中实际运作的课程和学生实际经验到的课程,在本堂课中都有着充分的展现。学生在课程开发者和学校领导等角色间进行切换的过程,也是他们对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重要环节与事项加深认知和体验的过程。这样的课堂对教师自身的学科素养和课堂教学能力均有着较高的要求,而杨老师用实际行动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做到这些方面的有效结合。--教育系新教林凌老师

生动活泼,富有创意,教学环节与教育学知识点结合紧密。本节课作为“课程”部分的活动课,设计“课程集市”活动,并设置与专业相结合的教育领域专门场景和角色。教师引导学生在角色模拟中切换思维,提醒知识点,四大环节环环相扣,帮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课程设计和开发的知识,理解学校教育目标、经费等在教育中的运用。教学过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表达能力、批判反思能力。--教育系新教师严凌燕老师

 “好的教学需要老师花时间和精力去设计,对于高质量课堂教学设计的追求没有止境”,“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尝试和揣摩与时代相符合的教学方法”。--《教育学》课程组杨新晓老师


据悉,《教育学》公共课程通过多年的混合式教学建设,线上资源完备。近年来课程组开展了一系列线上、线下翻转课堂的有效尝试与探索,以达成更好的教学成效。


(教师教育学院教育系、教务办供稿)



地址:浙江省金华市迎宾大道688号 邮编:321004 电话:0579-82282402 电子信箱:jwc@zjnu.cn
Copyright © 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 - 浙江师范大学教务处     管理登录    旧版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