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学院积极响应以“立德树人促成长,课程思政入人心”为主题的浙江师范大学第十届教研活动展示周,围绕“课程思政融入一流课程建设”,推出一流课程优质课和新教师公开课,深入开展了为期2周的教研活动。
为将教研活动落实落细,地理环境学院结合实际,成立人文与区域地理、环境与能源催化、国土与城乡规划等12个教研室,将原先以系为单位,扩展到以教研室为基层组织,利于教研活动聚焦主题,将教研活动的前期、中期、后期串联起来,通过实践—研讨—反思—再实践的过程,使教研走向深入。
教师是课程思政的主力军,地理环境学院教师充分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元素,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通过多元融合的课程思政体系构建,将思想政治教育全程融入专业知识教学,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在传道授业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精神、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传播,做好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地质学基础》胡忠行老师讲授“板块构造学说”中提到“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提出要具备“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精神。
一流课程《人文地理学》姜海宁老师讲授“汉语言方言形成与发展”中重视价值引导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层面培养学生,使学生在学习汉语言知识的同时,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
课程思政先锋尉小旋老师在主讲《环境化学》的“硫氧化物的转化及硫酸型烟雾的污染”教学段中提出:如何防治,“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任务”之一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将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有机结合。
省一流课程《大气污染控制与治理》郭婷老师在讲授“大气工业粉尘的捕集”中因势利导引出我国十四五的大气污染防控目标,教导学生要有环境专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流课程建设龚迪嘉老师近年来积极探索线上课程建设,他主讲的《城市对外交通》的“公路网布局规划”章节中提出布局规划原则要注意环节保护,深入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
课程思政比赛一等奖获得者陈志文老师在讲授一流课程《城市总体规划设计》的“三条控制线”时,提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理念,融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历史保护与文化自信等思政元素。
在推出一流课程优质课展示的系列公开课,地理环境学院还结合青年教师培养,推出近3年新引进教师公开课,总共推出17门公开课。各教研室主任结合听课、研讨、反思的教研过程,总结归纳,在12月24日对全院教师做教研成果汇报,使教研走向深入。
以学院领导、教学督导为主的教学督察组在12月25日上午开展了教学巡察活动,深入教学课堂,和各教研室一起听评课,并结合巡察情况开展了汇报,针对新教师培养、一流课程建设、国际化专业、课堂教学等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地环学院教务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