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提升,加强建设——国际学院第十届教研展示周活动顺利开展

时间:2021-12-30浏览:1719设置


为贯彻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坚持立德树人,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阵地”、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国际学院本年度开展课程思政系列活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学院在以往每年度十二月教研活动展示周的基础上,将教研活动常规化、常态化,聚焦课程思政,集体听课、评课、研讨2021年举办了新老教师课程思政教学展示、院级课程思政项目申报、校级教学改革项目结题报告会、2021年秋季线上线下教学课程思政讨论会、课程思政融入一流课程专题教研活动国际分会场、“方法与实践”:汉语国际教育课程思政教学研讨会个部分。


 ■以本为本,立德树人——新老教师课程思政教学展示


413日至122日,学院组织新老教师代表开展线上、线下共13门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展示活动



教学督导孙春颖副教授《儿童汉语教学》课程课堂内容是组织学生介绍并分享各小组的主题教学设计。学生针对教学对象为12-15岁在华的外国初中生,通过列举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女排精神,求真务实、敢于攀登的航天人精神,举国同心、命运与共的抗疫精神,向学生阐释中国现当代的时代精神,帮助在华外国学生认识中国人的精神面貌,理解在重大历史事件中中国人行为模式的成因,促进留学生学习中国文化,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在中国的生活并参与到中国的建设发展中。针对教学对象10-12在华的外国小学高年级学生学生列举教师、医护人员、外卖员都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职业,对我们的日常生活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在疫情的影响之下,这些从业者的工作也在发生着变化,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职业角度看待疫情,培养他们正确的职业观的同时,带领学生从不同的视角了解疫情对于我们生活的影响,体会中国人民团结一致,抗击疫情的精神。



曾礼军教授的课程《中国古典小说导读》通过对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中甄宝玉、贾宝玉两个人物的故事进行比较,为学生分析两个文学人物的文化寓意从社会与个体来看,甄宝玉体现了社会整体思想观念,而贾宝玉则是背离社会习俗的个体追求;从现实与理想来看,甄宝玉体现了社会价值的有用性,而贾宝玉则体现了个体价值的无用性;栋梁之材的“有用”与庸碌之辈的“无用”是相对的,甄宝玉看似栋梁之材,实则是庸碌之人,无个体的思想观念与个人的理想追求。贾宝玉看似庸碌之辈,实则是高贵之人,其个体自主且追求精神自由。



唐永宝副教授的钉钉线上课程《中级汉语综合(二)》,以抗疫主题歌曲《明天会更好》为开始,将学生的照片制作成“全家福”并配乐制作成视频,一边播放,一边点名,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的同时,也增强了线上课堂的趣味性。在讲解重点词语时,唐老师充分利用词语语用环境,用真实、有说服力的例句和图片加以解释并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留学生们积极发言,师生互动性高。此外,唐老师在课堂上运用了多种教学平台,钉钉软件主要用于授课,微信群用来播放学生语音,并及时反馈,为听课教师做出了线上教学的引领示范。


     


     


曾晨刚博士的《商务案例分析》课程以国潮品牌在中国年轻人中越来越受欢迎为例,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现在的中国年轻人开始喜欢国产品牌俞巧珍博士的《中国现代文学(双语)》以巴金的文学作品为例,探讨新青年向旧制度反抗,为民族、为国家献身的精神。


 ■深入研究,争创佳绩——院级课程思政项目申报




为了深化课程思政的内涵,丰富课程思政的手段,将课程思政落到实践中,与学生的学风有效结合,提高学院课程思政教学质量,学院组织专业教师进行院级课程思政项目申报,本年度共申报并结题院级课程思政项目33项,其中5项成果获2021年浙江省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系列奖,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2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课程思政教师征文3项,其中二等奖2项、优秀奖12项成果入选校第三届“课程思政”微课比赛决赛。


 ■ “四新理念,促进教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结题报告会


     


根据学校工作安排,1126日下午,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组织全院专业教师对符合2021年校级教改结题要求项目进行结题验收。4位项目负责人汇报了项目建设情况,并展示教改成果。参会教师根据项目实施情况开展交流研讨,在项目研究实施、“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研究成果如何积极利用等多个方面给予了宝贵意见。本次结题汇报会对学院深化教学改革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交流经验,培养新人——线上线下教学“课程思政讨论会


     


1126日下午,学院结合本学期的课堂教学以及展示课的听课情况,同时为新进教师把脉教学工作,组织召开线上线下教学“课程思政”讨论会,会议由教学副院长郭建玲主持。校教学督导、教学型教授马洪海向全院教师介绍了日常教学应该注意的一些常见问题,同时对近期学院督导对课堂教学工作的检查情况作了总结今年引进的三位教师介绍了参加本次课程思政课堂展示活动的感受,听取了与会老教师的点评与教学建议,表示今后将继续改进教学方法、注意课堂教学规范,更好的完成学院的教学任务。


 ■积极学习,建设课程——“课程思政融入一流课程”专题教研活动国际分会场


     


为营造浓郁的教研氛围,促进广大教师深挖思想政治元素,及时更新思政教育内容,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充分发挥各门课程承载的育人功能,在第十届教研活动展示周期间,学校组织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课程思政融入一流课程”专题教研活动。129日下午,学院教师以线上、线下集体方式参加学校主会场、学院分会场活动,我院孙琳博士作为主讲嘉宾参加主会场活动。分会场教师认真收听报告,积极学习会议精神,结合自身课程教学,反思教学理念与方法。自2020年起,我院1门课程被认定为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课程被认定为省级一流课程,立项建设校级一流课程7门,其中3门课程被认定为校级优质课程后续资助项目。


 ■思政研讨,提升教学——召开方法与实践:汉语国际教育课程思政”教学研讨会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1217日,学院于线上成功举办了“方法与实践:汉语国际教育课程思政”教学研讨会。国内14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出席本次会议。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汉语国际教育课程思政的方法与实践”,对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建设作了主旨发言。专家发言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研究视角对汉语国际教育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进行了深刻阐述,对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具有指导意义。会议由我院教学副院长郭建玲、汉语国际教育系主任杨西彬主持。



本科教学部主任林一钢在会上介绍了我校课程思政的举措,特别强调,浙江师范大学抓住了课程建设这个“主战场”,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教师队伍这个主力军,充分发挥了我校树师表、铸师魂、弘师道的特色与优势,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构建了一体化的格局。郭建玲副院长分享了学院课程思政的探索和实践。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如何培养“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践行者,培养知华、友华的本土汉语人才,我院全员、全程课程思政的举措、改革方向和初步成果,欢迎与会专家学者对汉教专业的课程思政进行深入的探讨,助力我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推进。党委书记陈青松在总结发言中表示,知识和做人是一体的,随着时代发展,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事实上被程度不等地忽视。今天,高校成为了课程思政育人的主渠道。老师们应该明白教学内容,构建教学体系,将育人元素融入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结合学科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的探索和尝试。本次会议是第一个较大规模的汉语国际教育同行研讨会,极大开阔了与会人员的视野,进一步启发了未来的探索。


(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教务办供稿)





地址:浙江省金华市迎宾大道688号 邮编:321004 电话:0579-82282402 电子信箱:jwc@zjnu.cn
Copyright © 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 - 浙江师范大学教务处     管理登录    旧版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