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学院RICH外语教育与教师发展论坛(第116期)2月28日在22幢301教室举行,论坛由学院副院长骆传伟主持,胡美馨院长和各系部教师参加了本次论坛。
首先,骆巧丽老师从课程概述、痛点问题、创新途径、创新成效四部分介绍了《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课程教学的创新实践。她设计了课程的语言目标和育人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文化素养、坚定文化自信等方面。她尝试解决课程的三个痛点问题。第一,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不足,评判性高阶思维仍有待提高;第二,学生人文素养相对薄弱,课程思政与语言内容相对独立;第三,教师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中的“单打独斗”。为此,她提出了课程思政创新的内涵,即以文化理解传承为中心,以审辨思维为过程,以创新素养为动力,以沟通素养为媒介,以合作素养为途径。在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过程中,不断推进混合学习、深度学习、个性化自适应学习和泛在无缝学习。方面,课程团队在教学模式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实现了语言课堂和文化课堂的融合,利用智慧课堂、实践课堂、能力课堂和开放课堂,培养学生的语音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据悉,该课程已构建了以“为学-为事-为人”为切入点的“融合型”外语课程教学评价和“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建立了科学的数据检测和反馈机制。
现场老师积极发言,提出了很多富有建设性的思路和建议。胡美馨院长强调了课程思政与外语教学的融合对学生价值塑造、语言学习、能力培养的作用。
章莉老师以《英语演讲》课程为例,做了题为“基于‘混合式教学’的‘五思五辨’外语深度学习教学探索”的分享。鉴于许多学生存在不敢表达、不善批判、不敢创新、思辨缺席、缺乏人文素养和传统课程知识点众多、教材内容更新不及时、课堂形式单一等问题,她在知识、能力、素养等方面制定了详细的课程目标,提出要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的外语能力、领导力、国际化和民族魂的外语实践性人才。首先将知识点前沿化、碎片化、数据化,并以多元形式进行输入。其次,以“五思五辨”为重要手段,以混合式教学为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辨能力。最后,将思辨教学和课程思政自然融合,提升学生自信心和作为外语人的使命意识。同时,该课程通过机器评价、生生互评、教师评价等形式,考核学生线上线下模拟实训动力各模块的表现,每个模块对标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老师们对章莉老师的汇报进行了积极的点评和热烈的探讨,如混合式教学如何向教学内容个性化匹配与推送方向发展,以更好地体现创新与智能;“五思五辨”创新教学方案与布鲁诺认知结构理论的对应关系;外语思辨与课程思政如何巧妙融合等问题。
胡美馨院长总结时指出,新时代需要培养有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的外语人才,课程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和效果都要体现出思辨的环节。她强调,每一个教学的环节都是值得思考和打磨的,它必须紧扣着教学目标设计,并始终以学生为导向。她鼓励老师们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对教学的反思和评估,提高教学质量。她希望外国语学院的老师们能够开拓创新,不断提高外语课程重构和创新方面的能力,提升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培养更多优秀的外语人才,为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撰稿:杨若晴 摄影:游依煌 外语学院教务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