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惠钧、黄立新为我校教学管理人员作报告

时间:2023-05-18浏览:1139设置


近日,教务处再一次举办教学管理能力提升培训活动,邀请我校原人文学院副院长傅惠钧老师和教育学院黄立新老师作报告。教务处副处长徐展斌主持了培训会,各学院教学副院长、教务办主任和教务处部分管理干部参加了培训。



傅惠钧老师作了题为《心里始终念着学生——有关学院教学管理的几点体会》的报告,他从“四个意识”,即“角色意识、规范意识、探究意识和学生意识”分享了他的体会。

角色意识,从只需做好教学和科研,到增加管理,从老师的角色到管理者的角色,个人时间与精力的分配、心理的调适需要适应;同时从学院的角度而不仅仅是老师的角度,去思考如何为教学谋地位、怎样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如何促进专业的提升与拓展等。他认为角色意识也是关于教学的定位的意识。

讲到规范意识,他认为教学工作首先要考虑的是规范而非改革。要确保所有教师特别是新进教师和管理人员落实好教学管理的既定规范,把握好教学流程中的每一关,如大纲、计划、教材、课堂教学、考试、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等。

探究意识就是对教学管理与建设流程中重要的或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并设法找到解决的方法和途径,甚至可以形成新的制度或做法。

角色意识、规范意识、探究意识,最后都归结于如何高质量的服务学生,这就是学生意识,这跟专业认证的“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是相契合的。他说最在意的成果不是以前认为的发表了多少论文,出多少书,有什么项目获什么奖之类,而是学生的成才。



浙江师范大学智慧教育研究院副院长黄立新教授为本次培训作了《一流课程的建设与管理》的主题报告,把他自己在两门国家一流课程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间,一些实际的做法和相关专业方面的考虑进行了分享。他认为教育部一直强调的所谓高等教育质量工程中的“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也是作为评价课程的一个重要的观测指标。高阶性在一流课程的申报或建设中,要体现出课程如何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高阶能力这样的目标。创新性意味着课程内容必须不断的吸纳该领域的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在课程的管理中要不断的去更新课程的内容。挑战度就是一门一流课程中的试卷和参考答案等能否检测出学生是否能达到设定的目标,考题是否有挑战性。他认为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整个的发展上面来看,还有7个字需要注意,即理念、课程、教师、课程、学生、制度、教学

**,黄老师从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计划认定的数量,和已经认定或公示的情况,讲了接下来要申报的方向,结合他自身的情况,分享了线上一流课和混合式一流课的申报表的填写、需要提供的材料和说课视频,以及要注意的主要观测点,分享了如何精选课程管理平台、怎样精心设计课程细胞,如何精细服务支持学习等。



此后,初阳学院、儿童教育学院、人文学院、外语学院、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的六位教学副院长,分别介绍了各自对学院教学与改革的思路。

初阳学院宋清秀副院长的“讲实理求实用育实才”,以书院的文化建设为涵养,依靠学校的学科特色,培养具有初阳标识度的基础拔尖人才。也就是培养和拔尖人才培养结合起来,以培养强基之师;以培养出一批在学科领域内勇攀学术高峰的杰出专家学者,即培养创新之才;以及具体浙师大初阳标识度的浙学之传。路径和方法即:加强和完善1+3的人才培养机制,构建具有初阳特色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培养模式,加强书院制育人平台的建设。



儿童教育学院赵一仑副院长首先介绍了学院的基本情况和教学工作中存在的短板,继而提出“一个核心、双翼驱动、三类抓手、四大产出”的教学改革思路。核心就是卓越人才培养,双翼主要是强调技术选择(数字化、智能化)和创新(模式、内容、方法、评价),三类抓手即以专业、课程、团队来抓落实,四大产出即抓平台(实验实践教学平台、数字化资源平台)、项目(实验区、教改、产教融合)、团队(课程、教材、名师)的建设,以获得较好的成果。



人文学院黄沚青副院长说,人文学院虽然历史底蕴深厚,积累时间较长,但也存在教学成果奖的谋划和培育不足、教师投入到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还不够、课程和教材建设遇到瓶颈等问题。采取的措施有:基于学科优势,群策群力,多方面多层次谋划和培育教学成果奖,设立院级项目,鼓励学院青年骨干教师参与;加强合作,加大经费投入,加强人员配置,动员学科负责人参与课程和教材建设;通过培训、讲座、课堂观摩、座谈等方式引导全院教师全面提升爱岗爱教的职业素养;加强教研室、教学督导建设制度,组织“青年教师工作坊”,着力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等。



外语学院骆传伟副院长表示,RICH的外语教学改革,既是外院的基础和优势,也是未来几年继续拓展的方向。第一个就是深化突出研究性学习,组织创新人才计划,加强学院创新工作室建设;第二个是优化课程设置,加强课程的跨学科的整合;第三个是促进学科研究和课程教学的良性互动。



艺术学院黄钟军副院长表示从专业老师到管理者的角色转变,还在学习和摸索当中,还没有好好思考艺术类专业的建设与改革。目前因为艺术学学科目录变动大及整个学院专业调整等的情况,不同专业存在不同的问题。他认为新提炼出的八字院训——崇德 精艺 尚美 笃行,是未来艺术类人才培养的思路,包含了师德师风的建设,专业术科技能的提升、人文素养的加强,以及知行合一的实践,也将是未来艺术类人才培养的四个方向。



设计学院孙发成副院长表示,因为学科调整的特殊性,学院是由原来的文传、美术和工学院三个学院的设计学类专业重新组建而成,既年轻,也面临很大的整合的挑战。学院对人才培养的定位是,“厚基础,重实操,善协同,会跨界”,教学改革理念一是以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二是以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为基础(认知、思维、表达、责任)三是以“专业+研究中心”为纽带,四是以协同解决问题为导向。




(图片:张晓雷)



地址:浙江省金华市迎宾大道688号 邮编:321004 电话:0579-82282402 电子信箱:jwc@zjnu.cn
Copyright © 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 - 浙江师范大学教务处     管理登录    旧版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