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深化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做好按类招生本科生的专业分流工作,正确引导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11月27日,计算机学院2023级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宣讲会在25幢303教室举行。浙江省二级教授、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朱信忠,软件工程系主任吴建斌、计算机系副主任陈欣、智能科学系副主任阳诚砖、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2021级学生赵蕊受邀分别进行宣讲。
陈欣老师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概念理解出发,强调学计算机不等于学编程,学计算机是在学计算思维,将复杂问题拆解成多个计算机可理解可执行的子任务。对于专业的发展历程、培养目标、课程体系,陈欣老师指出,目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分为师范与非师范两个方向,师范方向已通过师范认证,希望培养出具备扎实理论知识基础、独立学习和注重团队合作、能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责任感的当代大学生,课程体系的设置总体来说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对于就业方向,师范方向主要是向中学输送信息技术教师人才,非师范方向主要为企业提供软硬件工程师。同时,陈欣老师强调,无论同学们专业分流选择哪个专业哪个方向,学院的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都是共享的,希望同学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喜欢的专业,努力学习,健康成长!
吴建斌老师就软件工程的专业分流宣讲提出三个主题内容:一是软件工程专业发展前景,在中美竞争的国际形势下,为解决技术封锁等问题,主要包括工业生产的底层操作系统和行业核心应用软件两个方面,国家出台政策大力发展软件人才,软件工程专业已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就业情况良好;二是软件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吴建斌老师强调,数学是软件的基础,算法是软件的灵魂,语言是软件的载体,同学们在学好数学的基础上,掌握核心算法,通过不同的语言设计出适用于各项工作的软件程序。三是软件工程就业方向,主要是软件工程师、项目管理经理、系统分析师等,与程序员写代码不同的是,软件工程人才是“软件+工程”人才,更需要的是写出一个个对应不同工程的完整软件。
阳诚砖老师以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历程、人工智能迅猛崛起为重点,向同学们展示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时代需求。首先,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早在2003年由北京大学提出成立,历经多年大多学校均已开设该专业。同时,为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应用需求,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作为一门交叉学科,除了需要具备坚实数学物理知识基础,强大的编程能力,也需要具备一些其他科学的认知,比如脑科学、控制科学等,非常适合同学们未来进入该专业学习深造;其次,随着AlphaGo、Chatgpt、Chatgpt4、“互联网+”的火热发展,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可谓就业前景最广阔的专业之一;最后,阳诚砖老师强调,虽然学院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仅有一届毕业生,但已涌现出许多优秀人才进入高校科研机构进行深造,学院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具有多名高层次人才及年轻博士,学院也为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设置导师制,雄厚的师资力量雄厚为同学们的学习保驾护航,欢迎同学们进入智科,爱上智科!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大三学生赵蕊通过介绍学习经历、科研攻关和未来计划阐述自己进入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后的真实感受。进入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后,赵蕊同学在朱信忠导师的指导下,找到兴趣点并在实验室进行项目实践,随着项目的实现落地,学习自信心、生活幸福感也在逐步提升。其次,赵蕊同学也将自己的学习总结、课程计划分享给同学们,帮助大家能够及时准确地进行预习复习,希望同学们能够选到心仪专业,考试顺利!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师朱信忠,作为博士生导师、多家科研机构的研究院院长、首席科学家或资深算法研究员,凭借自身丰富的项目工作经验、卓越的科学研究能力向同学们展示进入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学习的诸多益处。一是导师制的设立,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为每名学生配置的优秀导师,在关注学生学习动态的同时也时刻注意学生的心理状态,努力做好学习上的良师,生活中的益友;二是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无人驾驶、跌倒识别、危险行为检测、无人机、导盲机械狗等等,都反映了对智能科学与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使得同学们对兴趣点的寻找可以更接底气,更可视化;三是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在竞赛方面会有更多的项目进行选择,学院也新建了实验室专门用于竞赛,希望同学们可以选择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
本次宣讲会,学院组织学院高层次人才、各系主任和高年级学生代表为2023级新生宣讲了各个专业不同方向类型的培养特色和发展前景,为新生大类分流专业选择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计算机学院教务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