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师教通〔2024〕30号
各学院:
为进一步完善学校通识教育体系,丰富公共通识课程资源,培育学生科学理性精神,提升人文审美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造就“有知识、有学识、有见识”的新时代创新人才。学校决定开展2024年通识②课程的增设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课程申报要求
(一)通识核心课程
通识核心课程以思维教育为导向,注重方法论的培养,通过阐述不同基础学科的发展脉络、应用方向、研究方法等内容,为学生奠定广泛而坚实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多学科、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通识核心课设置涵盖人文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艺术与审美、经济与社会管理等多个领域,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所处的智能时代,提高数字思维和素养,在科学与技术革新模块重点支持设置“人工智能+”核心通识课。
通识核心课原则上为2学分,32学时。课程设计鼓励多学科视角、跨学科的学习和跨文化的理解,以使学生深入理解与自身与人类发展息息相关的重大问题。
(二)一般通识课程
一般通识课程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提升为目标,聚焦学生科学精神、人文情怀和艺术素养的塑造。课程从社会发展与生产生活中某个特定领域或主题出发,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开展跨学科的研讨与探索,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一般通识课原则上为1学分,24学时。
包含五个延伸模块:
1.艺术素养模块:包括音乐、舞蹈、戏剧、美术、影视等艺术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提高对艺术和文化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2.社会人文模块:包括历史、哲学、文学、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科学思维。
3.自然科学模块:涵盖物理、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领域,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能力,培养对自然界的认识和理解。
4.科技应用模块:涵盖计算机科学、机械工程、电子工程等科学技术领域,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5.健康生活模块:包括体育、健康教育、营养学、环境科学等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生活技能,提高身体素质和环境意识。
(三)国情教育课程(仅限港澳台侨学生、留学生修读)
国情教育课程涵盖我国自然国情、历史国情、现实国情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中国概貌、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经济发展、科技腾飞、社会民生、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课程,旨在提升我校港澳台侨学生、来华留学生对中国国情的正确认识与深入了解。英文授课的课程,优先考虑立项。
二、增设条件
1.课程负责人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对拟开设课程有较系统的研究。申报通识核心课教师需具有副教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申报一般通识课教师需具有博士及以上学位和讲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近2年课堂教学质量测评中原则上每次均名列学院前50%。
2.原则上,通识②课程都必须建有在线课程资源,能够切实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新开设课程需在学校在线教学平台基本完成线上课程搭建,完成教学大纲和教学设计。
3.课程应具有完备的教学文件,有高水平的教材、教学参考书和教学辅助资料,自编讲义的教学内容要求能反映最新的学术动态和科研成果。
4.加强通识课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深入挖掘课程内容的思政元素强化课程价值引领,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道德修养,进一步强化通识课程的立德树人功能。
1.课程申报人向所在学院(部门)提出课程开设申请,填写申报表并提交课程教学大纲。
2.各学院(部门)组织人员对本单位教师申报的课程进行评审,填写学院(部门)审核意见后于5月13日前将同意推荐的课程申报表、教学大纲及课程申报汇总表报送教务处教学研究科,同时将电子文档材料发送至jxk@zjnu.cn,逾期不再受理。
3.学校组织专家组对申报的课程进行审议,确定增设的课程。
附件:课程申报材料.rar
教务处
2024年4月2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