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管学院举行课程思政微课教学比赛

时间:2024-04-28浏览:627设置


为充分挖掘和运用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断深化课程思政改革创新,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有机融合。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思政工作协同格局。424日下午,经济与管理学院(中非国际商学院)举行了2024年课程思政微课教学比赛。



学院课程思政微课教学比赛通知于3月中旬发出,参赛教师由各专业遴选产生,比赛按照校赛要求和评分标准进行,每位教师提交教学设计、教学PPT,并现场展示20分钟课堂教学。评委由学院教学委员会成员、教学督导、工会主席等组成,比赛由刘远副院长主持,三十多位青年教师参加听课观摩。



潘莉老师用世界范围内流传度最广的三大饮品做引例,从世界三大饮品所代表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口感偏好及变化,尤其是茶从中国走向世界,以及咖啡从国外进入中国,中国人的咖啡消费量猛增,引入全球化与全球消费趋势话题。结合案例,巧妙融入思政元素,重点分析了消费全球化的三种观点,让学生了解全球化是不可抗的整体发展潮流,大胆尝试,有选择地接受,成为一种积极主动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全球本土化进程中彰显本土文化自信,有所坚守,有所创新。潘莉老师通过丰富的案例,运用比较分析法,采用启发式专题研讨的方式,展示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微课,赢得了评委和观摩教师的一致好评。



方睿哲老师通过iPod销售额案例,导出产品生命周期的概念和内涵,重点分析了产品生命各阶段的特征,及每个阶段的营销目标与策略。借助柯达和TCL的实例,展示不同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策略的结果,强调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对企业成功的关键作用。方睿哲老师将市场实例与思政内容相结合,突出了TCL在面对市场挑战时自强不息、不断创新的精神,以及柯达因停滞不前而导致衰退的教训。这不仅是对企业的启示,也是对个人的启发:激励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自强不息的精神;在知识爆炸、技术迭代的时代背景下终身学习,为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方睿哲老师以英俊帅气的形象,流利纯正的口语,结合精彩的案例分析,给大家呈现了一堂精彩的全英教学《Marketing》微课。



王霞老师用流利的英语,边讲解边推导,演示了如何构建一个封闭经济体单一时期的宏观经济模型,如何利用模型解释经济效益,正确理解模型的作用,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使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生产函数的全要素生产力,及当前中国政府将新质生产力作为现阶段中国宏观经济发展动力的理论逻辑。王霞老师层层推进的教学方式聚集着大家的注意力,流利娴熟的口语,更是给这堂全英课增添了色彩。



金正庆老师将法治与道德结合,知识点与案例结合,提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进一步塑造独立、客观、公正、透明的会计职业精神。



杜素珍老师通过商务部贸易救济信息网的数据,向学生展示中国面临的反倾销事实,让学生思考原因,从而引出反倾销及保障措施。从中国在半导体、A4复印纸、鞋类、踩点、钢板等在出口过程中遭遇的反倾销案例,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出口过程中的风险与挫折无处不在,培育学生的风险意识,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会遇到种种风险与挫折,应正确并积极应对这些挫折。



申慧云老师以企业战略管理相关的典型案例小米品牌制造汽车为载体,从学科角度深入挖掘其蕴含的家国情怀、大局意识、科创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元素,帮助学生掌握国家关于“新质生产力”创新发展的战略。



朱荣军老师以网络梗“人均存款11万元”为切入点,提出中国居民存款的特征分析,聚焦存款的集中趋势分析,引出“均值来衡量人均存款”是否合理的话题,指出如果统计数据失真,会影响社会预期和发展信心,甚至误判形势、误导决策,严重透支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赵培老师通过蜜雪冰城主题曲视频,导入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的区别及网络营销对传统营销策略的冲击。通过案例分析,揭示企业通过数字技术和互联网平台进行网络营销,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品牌形象,同时也能大大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引导大学生应当积极学习和勇于尝试新技术、新方法。



教学督导李长江教授就此次比赛进行了点评,他充分肯定了参赛教师的教学设计与辛苦付出,并指出参加教学比赛要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剖析提炼典型案例,自然融入思政元素,巧妙运用现代技术,合理选用教学方法,层层推进,引人深思。



通过激烈的角逐,经评委认真评审,最终潘莉获一等奖,方睿哲、王霞获二等奖,金正庆、杜素珍、申慧云、朱荣军、赵培获三等奖。

立德树人,以赛促建。学院希望通过本次课程思政微课教学比赛,掀起一股课程建设热潮,建好课程思政典型教学案例库,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从而大力提升本科课堂教学质量。



(经管学院教务办供稿)



地址:浙江省金华市迎宾大道688号 邮编:321004 电话:0579-82282402 电子信箱:jwc@zjnu.cn
Copyright © 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 - 浙江师范大学教务处     管理登录    旧版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