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院实习汇报:心理健康活动月 教学教研 领导关怀

时间:2024-06-05浏览:445设置


耕读不觉己春深,进入第2个月实习,心理学院实习生己基本熟悉了各实践校的教学、辅导工作,能积极参与和融入实习学校的各项工作中。正值心理健康活动月,实习生协助各实习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心理主题活动,在组织活动中和老师们的精心指导下快速成长。


一、协助组织心理健康活动月活动

    


桐乡实习组:“户外寻宝”心理主题活动全国第三届大学生心理辅导课教学创新展示会组织协助和观摩


安吉实习组:心理委员培训组织


海宁实习组:心理运动会


    

金华实习组:个案辅导


    

乐清实习组:“世界微笑日”主题心理活动


龙游实习组:参与“有礼家风·走心驿站”心理健康学校联盟工作,开展心理访谈评估


浦江实习组:开展“关键年龄,关键对话”、“教养共振,父母同奏”家庭教育系列主题讲座


义乌实习组:校本心理健康主题活动


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教研

实习生们逐渐过渡到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角色,积极参与到心理课堂,开展授课参与教研活动。


    

桐乡市技师学院实习生授课     安吉县第四初级中学实习生授课


    

海宁实习生授课              金华中圣中学实习生授课


    

乐清荆山公学实习生授课            龙游阳光小学实习生授课


    

浦江实习生授课                     义乌实习生授课


各校实践指导老师言传身教,通过备课指导、主题教研、联合教研活动等对实习生进行精心指导。


    

桐乡实习组教研活动           安吉实习生参加名师工作室教研活动


    

海宁实习组教研活动         金华实习生参加成长型思维课程讨论会


    

乐清组心理高危学生个案分析研讨会  游中学实习生课后指导


    

浦江实习组参加黄杭娟老师公开课        义乌实习组教研活动


三、学院领导教师看望实习和调研人才培养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实习工作及成效,院长孙炳海、实习指导教师房娟、王志寰、姚静静、陈双等,分赴义乌、乐清、金华等实践校,了解实习期间教育教学、班级管理、教研活动开展情况,倾听和收集实践校对学院人才培养的建议和需求。学院领导和老师希望实习生们努力提升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成为优秀的心理学人才。


    

孙炳海院长赴义乌参加实践校心理健康月活动并看望实习


    

姚静静老师在丽泽中学指导实习生


    

王志寰老师在特教学校指导实习生


    

房娟老师赴义乌看望、指导实习生


    

陈双老师在南苑中学听课指导陈建勇老师走访实践校并组织实习生返校


短短两月余的实习生涯,同学们投身实践,从课本知识到走上讲台,不仅提升了教学技能,对学校心理健康工作开展有了切身体验与参与更增强了心理健康教师这一身份的深刻认识和认同



在过去的一个月时间里,我们作为心理健康老师上心理健康课、做学生辅导工作,真切地感受到心理健康老师工作的不易。在心理课上,我们不仅要保持老师的专业性和严肃性,同时还要保持作为心理健康老师对学生的包容性,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表达。对我们而言,找到课堂专业性与趣味性的平衡是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在心理辅导过程中,面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困扰,我们做到倾听和理解学生的需求、鼓励他们积极面对问题、引导他们寻求解决方案,尽可能地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在辅导过程中,我们也会遇到一些阻碍或是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会及时向指导老师或其他同学寻求帮助,并在辅导后及时进行访谈记录和督导。

 —浦江实习组


4月份我们参加了多次教研活动,与义乌市春晗学校、义乌中学、北苑中学、稠城中学、绣湖中学的专职心理老师以及该校实习生一起围绕教学技能与活动设计展开教育研讨活动。通过先后四次在不同学校上课、听课、评课,我们一起从课堂设计角度出发,从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课堂生成性等方面探讨了“一堂好的心理课应该具备哪些因素”,初步感受到不同学校、不同学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也从各个角度不断反思自己课堂设计存在的优点与不足,在汲取优秀一线心理健康教师的宝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完善原本的课堂设计同时参加了由义乌市初中心理健康教研组开展的“成长型思维”教学探讨活动,观摩了义乌公学、北苑中学、绣湖中学心理专职老师的示范课,听取了赵晶教研员题为“如何分层、分步设计心理健康课”的讲座。这让我们对于心理健康教学工作有了新的思路和想法。

 ——义乌实习组 杨茗 池伟豪 苏热亚·买买提 阿卜杜拉·艾海提



(心理学院教务办供稿)



地址:浙江省金华市迎宾大道688号 邮编:321004 电话:0579-82282402 电子信箱:jwc@zjnu.cn
Copyright © 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 - 浙江师范大学教务处     管理登录    旧版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