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学院:
为积极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文件精神,积极迎接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革命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机遇与挑战,创新高等教育课程模式,重塑新型数字智慧课程和未来学习方式,以AI赋能教育教学全过程,进一步提升我校本科课程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实效,经研究决定开展“数智课程”建设。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申报类型:
1.“数智课程”主要是指利用互联网、知识图谱、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手段,赋能课程建设与运行,细化知识颗粒度,具象知识网络,扩展资源手段,提高课程学习自适应性,融合形成的多路径、个性化、智能化新型课程模式。
2.数智课程包含数字融合课程和数智提升课程两类,课程遴选实行“推荐+评审”制度,由学校予以资助建设。
3.数字融合课程计划立项40门,数智提升课程立项15门。
二、立项范围
1.立项课程须为纳入学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并设置学分的本科课程,在申报建设前已经过2个学期或2个教学周期的建设和完善,课程教学资源丰富。
2.数字融合课程:主要面向全校公共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学位课程),课程一般为尚未建设数字课程资源,且课程内容、受众对象、教学方式适合采用在线教学、AI辅助的课程。公共课由负责公共课教学任务的学院和部门负责推荐,数量不限;专业核心课程由各二级学院推荐,不超过3门。
3.数智提升课程:原则上要求必须为运行1期以上的MOOC或SPOC课程,课程在线资源建设完善,基本覆盖课程知识点。优先支持国家级、省级线上和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升级建设。数智提升课程每学院推荐不超过2门。
4.2020-2022三年校级立项课程检查结果为不合格、撤项、延期的,相关负责人原则上不得主持申报。
三、建设内容
1.数字融合课程
1)在线课程资源建设:按照《浙江师范大学MOOC/SPOC课程基本标准》(附件1)进行规范建设,1学分课程微视频不低于240分钟。
2)知识图谱建设:1学分建设不少于80个知识点。
3)AI技术赋能建设:建设基于大模型的AI智能问答,使用生成式AI功能生成数字人视频、考试测验试卷、题库等教学资源,将AI助手、数据追踪分析等功能融入课程教学各环节,实现课程建设与运行的智能化,全面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
2.数智提升课程
1)在线课程资源建设。按照《浙江师范大学MOOC/SPOC课程基本标准》(附件3),对原有课程视频进行更新和完善,整体视频个数更新不少于30%。
2)知识图谱建设。每门课程建设不少于100个知识点。主要内容包括不限于以下方面:
①知识图谱的建设需要与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相匹配,搭建知识图谱、问题图谱、目标图谱三层图谱框架。
②知识图谱展示:可以直观地将知识图谱建设的成果进行呈现,其中每个知识点包含知识点画像、知识点简介、知识点结构。支持学科、专业、课程类型的知识图谱的全局展示,提供学生知识点学习画像和学习路径,帮助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
③各课程已积累的视频资源、教材、虚拟仿真实验、测试等各类教学资料结构化、碎片化关联至每个知识点,促进各类资源的高效应用。
3)AI技术赋能建设:能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支撑课程教学创新,通过大模型、大数据及虚拟技术等对教学设计与教学内容、教学场景与教学资源、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学情分析与教学评价等进行改革创新,全方位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四、建设执行与运行
1.课程建设。原则上课程建设周期10个月,应于2024年11月底前建设完成课程相关要素,2025年春季学期开课。
2.课程运行。立项课程完成建设经教务部门备案,在学校指定平台运行(另行通知),满足运行要求后可申请转为MOOC,面向社会开放。MOOC上线需经学院党委审核,填写《浙江师范大学MOOC上线审批表》(附件5),报教务处备案,方可运行。
3.课程验收。2025年秋季验收。须完成一期教学运行,方可通过验收。验收标准为《浙江师范大学在线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浙师教字〔2023〕28号)有关在线课程建设标准和项目建设内容要求。
五、申报流程
申报教师填写《浙江师范大学数智课程建设申报表》(附件1)提交学院,学院评审排序后填写《浙江师范大学数智课程建设申报汇总表》(附件2),纸质稿一式一份加盖学院公章于7月15日前提交教学科,电子稿发送至邮箱jxk@zjnu.cn。逾期不再受理。
附件:
教务处
2024年7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