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下午,人文学院《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教学研讨会于24幢423会议室举行。教材主编、高玉教授出席本次研讨会,《大学语文》课程组教师及部分青年教师参与会议。
研讨会伊始,《大学语文》课程组教师依次分享教学方式和经验,回顾以往教学效果并探讨当前的教学重点和困境。大家一致认为大学语文与初、高中语文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更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和学术思维的培养,同时也反映部分学生存在平时学习积极性不高,依赖于临考前突击复习。
经交流,课程组老师们主要提出并总结三个问题:如何增强语文对学生的吸引力、重新修订教学大纲以及设置考核内容。
聚焦上述现象及问题,高玉教授结合自身丰富的教学经历做出针对性回答。他首先分享自己编写《大学语文》教材的初衷,即“改变语文形象”,通过展现语文的魅力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接着,他强调 教师的授课方式将影响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展现深厚的文学素养。谈及考核内容,他认为应适度增加开放性试题,做到贴近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
课程组教师结合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就教学方案和考核形式进行深度探讨。课程组内部明确,在未来教学活动中应当议定必教篇目和选教篇目,在协调整体教学进度的同时,赋予教师教学“弹性”,进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保证考试公平性与实效性,教师一方面应将重点渗透到平时的课堂教学当中,以减少学生“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另一方面课程组要提高命题水平,努力做到考试内容与社会现实相呼应,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
最后,高玉教授诚挚邀请在座教师参与下一轮《大学语文》教材的修订,倡导教师们多动脑筋,多多探索,在大学语文的教学领域继续发光发热。
(人文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