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学院:
为深入落实《浙江师范大学关于全面推进智能化转型实施意见》(浙师〔2025〕2号)《浙江师范大学“十四五”学科、专业与学位点建设规划》《浙江师范大学学科专业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要求,推进跨学科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力。根据《浙江师范大学微专业建设与管理办法》(浙师教字[2023]21号)要求,学校决定启动建设新一批微专业,现将本次申报工作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微专业建设方向
1.重点面向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智慧教育、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芯光电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设置,通过强化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推动学科资源和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着力打造核心课程群。
2.推进建设“AI+X”微专业,以AI大模型为核心驱动力,“X”要素包括行业应用、技术融合或跨学科内容,创新课程体系,开发相应的教学内容与实践项目。
3.面向中小学复合型教师的需求,以“一专多能”为导向,提供跨学科知识体系,促进学生跨学科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升,推进“跨界”师范生的培养。
二、申报要求
1.申请设置的微专业应依托校内优势特色学科,明确主体学科和相关学科专业。微专业设置应目标任务明确,特色鲜明。原则上,每个学院申报的微专业不超过2个。
2.每个微专业开设8~10门课程,课程原则上为2~3学分。理论课每学分安排16学时,实践实验部分每学分安排32学时。每门课程都须具备较为完备线上资源,能够开展线上教学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切实满足跨学院跨专业学生选读微专业的学习需求。
3.加强联合校内、外科研机构、行业企业(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深度参与微专业课程建设,微专业课程中至少包含不少于1门与科研院所或行业企业共建的课程。
4.应具备相应的师资队伍,鼓励校内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组建微专业教学团队。微专业负责人在教学和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熟悉本专业发展方向,具有高级职称,有一定的教学管理经验,主讲本微专业课程1门以上。
三、微专业建设管理
1.微专业建设周期为1年,实行“边建设、边运行”,开始招生前需完成至少80%课程建设,开始运行后半年内应完成全部课程建设。现有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比例不得超过微专业总课程的40%。微专业招生前应具备完备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
2.学校对立项建设的微专业予以专项经费支持,每个微专业资助建设经费10万元,学院可予以配套经费支持。要重点加强在线课程资源建设,
四、申报工作流程
1.学院组织相关学科专业进行申报,制定微专业培养方案(附件3),并填写《浙江师范大学微专业申报表》(附件2)、《浙江师范大学微专业申报汇总表》(附件4)。
2.学院教学委员会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填写推荐意见后,于5月9日前提交至教务处教学研究科,电子稿发送至邮箱jxk@zjnu.cn。
3.教务处组织专家进行评审(视情况组织项目研讨和答辩),提出立项意见。通过评审的项目按照立项意见修改完善,经校长办公会审核批准后发文公布。
未尽事宜请联系教务处教学研究科,联系人:罗建林,电话:82282523。
附件:
教务处
2025年4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