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院在推动法学与行政管理专业探索新时代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建设上,始终保持“纸上得来终觉浅”的清醒,始终坚持“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担当。
为积极响应《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的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学院校教育培养机制,4月18日,学院召开学院高质量人才培养研讨会,邀请用人单位共同探讨高质量法治人才的协同共育。
浙江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吕迎春、法学院院长吴卡,金华市政协副秘书长傅源长,金华市委政法委委务会议成员、政治部主任肖毅,金华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楼常青,金华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郭晓雁,金华市律协副会长王根武、金泽以及来自40余家政府机关、律所、企事业单位等90余人参加研讨会。会议开幕式由法学院党委书记査颖主持。
01开幕式:共启法治人才培养新篇章
吕迎春致欢迎辞,对各位嘉宾长期以来对学校和法学院的关心支持表示感谢。吕书记指出,合作单位与法学院加强合作交流,积极打造协同育人共同体,探索“订单式培养”模式,才能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为法治中国建设输送更多“德才兼备、经世致用”的复合型人才。
吴卡详细介绍了学院在学科建设、师资力量及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创新成果,强调实务部门支持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学院未来将携手实务部门应对法治国家建设与社会治理创新挑战,探索高质量人才培养模式,为教育强国战略贡献力量。
吕迎春、吴卡、傅源长、肖毅、楼常青、郭晓雁、王根武、杨江浩共同启动“浙江师范大学法学院法管人才培养联盟”。
02签约仪式:深化协同育才合作
实践教育是学院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桥梁。法学院积极拓展实践教育基地资源,本次法学院与新增的31家实践教育基地签约,进一步拓展了学生实习、科研合作及案例教学资源,为人才培养注入新动能。
03主旨报告:多维视角共话育人实践
副院长李海良系统介绍了法学院研究生人才培养的举措与成效,包括“双导师制”建设、国际交流合作及党建引领育人等成果,指出法学院将进一步推进交叉融合、深化校地协同、扎根本土特色、厚植责任担当。
副院长张品详细介绍了法学院法学、行政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特色工作和当前面临的困难挑战,提出未来将紧抓校地合作契机,构建贯通基层实践与国际胜任力的培养路径。
金华市律师协会副会长王根武结合执业经验,剖析涉外法治人才需求,呼吁强化理论与实践融合,拓展实践基地培养深度广度,结合实务经验构建“三位一体”培养体系。
东阳市南马镇青年代表杨江浩分享法学院与南马镇政府校地联动搭建实践平台的模式经验、互动成效和未来展望,特别强调了南马镇作为基层治理平台对后备管理人才培养、基层治理经验提炼以及全球南方背景下参与和促进国际公务人员行政能力提升方面的独特价值。
法学院法学专业2021级学子程铨祥作为毕业生代表现场进行学院人才推介。
04分组研讨:深入交流探讨合作新模式
下午分组研讨,与会者围绕法学、公共管理的前沿问题和实践挑战进行了深入探讨,双方就如何更好地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法治和公共管理人才达成了广泛共识。
此次研讨会既是法学院人才培养成果的集中展示,亦为校地协同、学科创新提供了重要平台。未来,学院将以“法管人才培养联盟”为纽带,持续探索育人新模式,为法治中国与全球治理贡献智慧与力量。
(法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