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共话新时代外语学科发展前沿——外国语学院成功举办“一流外语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论坛

时间:2025-05-29浏览:10设置

 

2025523日上午,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的“一流外语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论坛在学院22幢报告厅隆重举行。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山东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外国语学院等高校的6位专家学者围绕外语学科发展前沿议题展开深度对话,聚焦一流专业建设与卓越人才培养路径,为新时代外语教育高质量发展凝聚智慧力量。



开幕式:锚定使命,共启新程

开幕式上,浙江师范大学副校长朱毅峰、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张莲先后致辞。论坛开幕式由浙师大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项伟主持。



副校长朱毅峰教授代表学校向与会专家致以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金华的历史文化底蕴、浙江师范大学的办学历史及外国语学院的发展概况。他指出,“一流专业建设是学科发展的压舱石,更是人才培养的生命线”,期待与会专家为外语学科建设提供指导,建言献策,助力实现相关学科“登峰创一流"的发展目标。


朱毅峰教授


教育部外指委副秘书长张莲教授高度评价论坛的前瞻性,认为论坛恰逢其时,体现了强烈的责任感和学术勇气。她指出,过去七十多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外语在构建中国话语体系、促进跨文化交流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全球化与AI技术双重冲击下,外语教育应跳出传统框架,转向构建中国话语与服务文明互鉴的战略新维度


张莲教授


主旨报告:破局与重构

主旨报告环节分为上下两场进行。

上半场由常俊跃、张莲、王俊菊三位专家主讲,浙江师范大学“双龙学者”特聘教授唐丽萍主持。


主旨报告上半场主持唐丽萍教授


大连外国语大学原副校长、国家“万 人计划”教学名师常俊跃教授作题为“对我国外语教育文件、教育实践及其指导理念的思考”的主旨报告。常教授深入剖析了我国外语教育现状,指出当前中小学外语、外语专业和大学外语教育存在同质化倾向,教学重点仍停留在传统的听说读写译”语言技能训练层面,这种以语言为导向的教学思想已难以满足新时代国家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结合国家指导文件中提出的发展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目标,常教授呼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理论体系,从国家发展战略和学生成长需求出发,突破单一语言技能培养的局限,探索发展导向的涉外教育新理念,切实解决中国外语教育的现实问题。


常俊跃教授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院长、教育部外指委副秘书长张莲教授作题为“新语境下外语类一流专业建设再思考”的主旨报告。张教授从新语境”的概念界定切入,指出当前外语专业发展面临的全新历史语境:一方面,国外高校专业调整引发的蝴蝶效应”正在重塑全球高等教育格局;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传统文科教育形成冲击,外语专业面临转型挑战。据此,张教授提出外语类一流专业建设的三个核心命题:一是专业本质的再思考,在服务社会功能转变、人才培养目标更新的背景下,专业调整应成为常态;二是现实困境的反思,我国外语教育对国家发展战略的响应相对滞后,专业建设与国家战略的关联亟待加强;三是发展路径的探索,面对文科式微的危机,需要以新理念、新行动推动专业内涵重构,凝聚发展共识。张教授强调,外语专业必须突破过去二十年的发展模式,探索“服务国家战略+回应技术革命”的双轨转型路径。

张莲教授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原院长、全国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俊菊教授作题为“新文科背景下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创新发展”的主旨报告。王教授从国家战略、文科发展、外语学科未来趋势四个维度展开论述,指出在AI时代背景下,文科教育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外语学科作为文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推进全学科外语教育、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外语人才。她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建设教育强国、推动教育数字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战略目标,深入探讨了新文科建设中外语学科的发展路径:既要夯实育人基础,又要发展新兴交叉学科;既要促进学科内部融合,也要加强外部融合,以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王教授特别指出,外语学科的属性定位正在发生变化,从工具交际性转向对外传播和国际胜任力培养。最后,她分享了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在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创新实践与改革探索。


王俊菊教授


下半场由朱一凡、吴玲、张慧玉三位专家主讲,浙师大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徐微洁主持。


主旨报告下半场主持徐微洁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朱一凡教授作题为AI赋能外语教育的探索”的主旨报告。在理论层面,朱一凡教授从宏观角度分析了当前外语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外语人才的培养必须突破单一工具性思维,实现“工具性+人文性+科学性”的三维融合。在实践层面,朱一凡教授分享了自身院校的AI教学成果:AWESOM智能写作系统实现作文自动评分、内容结构分析和语言错误检测;DiGo口语平台支持个性化听说训练;《语音学与言语科学》等课程融合AI技术、神经影像学及计算语音学等前沿科技,让学生直观理解发音机理;法语基础课采用AI数字人+知识库的混合教学模式,重构传统课堂形态。丰富的AI赋能外语教学案例展示,体现了人工智能技术与外语教育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为人工智能赋能外语教育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践范例。


朱一凡教授


浙江外国语学院教务处处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分委员会委员吴玲教授作题为“浙外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探索”的主旨报告。吴教授指出,浙江外国语学院以服务新型国际关系的高素质国际化应用型人才为培养定位,围绕跨境电商、涉外法治等方向,打造校级专业拓展课程模块(微专业)、创新实验班、辅修专业和复融合专业四个模式的融合型人才培养组合拳。她特别强调,地方院校需立足区域需求,通过"学科供给课程"机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成立语言智能学院,推动AI技术与外语教育深度融合。


吴玲教授


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浙江省翻译协会副会长张慧玉教授作题为“翻译人才培养研究、实践与思考”的主旨报告。张教授基于其主持的国家社科重点项目研究成果,指出当前翻译教育面临三大核心矛盾:行业快速发展与人才供给结构失衡的矛盾、学生职业认知偏差和师资结构失衡。针对这些问题,她提出了系统化的改革路径:一立足市场需求和学校特色,打造差异化培养模式。二重构课程体系,增加翻译技术、本地化管理等前沿课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三深化校企合作,通过政产学研用协同机制,提升学生的行业适应能力。张教授特别强调拥抱AI技术,建设智能翻译实验室,创新AI+人工双轨教学模式,推动翻译教育数字化转型。最后,张教授提出了三有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和专业本领的复合型翻译人才。她强调,翻译教育的本质不是培养翻译机器,而是塑造能够适应时代变革、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的国际化人才。


张慧玉教授


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胡美馨教授作总结发言。她特别感谢了与会专家以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呈现的思想盛宴,强调本次论坛实现了三重深度对话: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审视外语教育使命的历史对话,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相互印证的学者对话,以及头部高校与地方院校经验互鉴的校对话。她表示,学院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守正创新中探索特色发展之路,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胡美馨教授


本次论坛通过6场主旨报告,系统梳理了当前外语教育改革的前沿动态,还为破解专业同质化、人才结构性矛盾等难题提供了创新方案。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将进一步优化一流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培育兼具语言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与国际传播能力的高素质外语人才。




(外语学院供稿)



地址:浙江省金华市迎宾大道688号 邮编:321004 电话:0579-82282402 电子信箱:jwc@zjnu.cn
Copyright © 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 - 浙江师范大学教务处     管理登录    旧版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