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推进“双万计划”一流专业建设,以检促建,确保专业建设取得实效,5月23日下午,外国语学院在一楼连廊会议室组织召开英语(师范)、翻译、日语三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自查评审会。
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常俊跃教授应邀担任评审组组长,评审专家组成员包括: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院长张莲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原院长王俊菊教授,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朱一凡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日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浙江外国语学院教务处处长吴玲教授,以及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张慧玉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邱欣教授、外国语学院院长胡美馨教授、“双龙学者”特聘教授唐丽萍教授、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徐微洁教授、各专业主任和青年骨干教师参加会议。会议由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汪琳副教授主持,评审阶段会议由评审组组长常俊跃教授主持。
汪琳副院长首先介绍了评审会专家、教务处领导、专业负责人及与会教师,并对与会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与衷心感谢。邱欣教授介绍了浙师大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获评B等,入选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师资队伍和生源质量不断优化,强调此次评审会是对三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全面检验和对我校外语学科高水平发展的把脉问诊,更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
英语专业负责人胡美馨教授汇报道:该专业基于浙师大首创的RICH外语教育理念,不断优化培养目标,明师者之道,强教学之基,接理实之轨,赋思研之能,有效创新英语师范生培养模式。学生英语专业素养、师范专业素养、综合素养均得到有效发展,人才培养改革实践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国家级一流课程等重要成果,后续亟需在AI时代背景下系统提升RICH外语教育实践与研究。
翻译专业负责人唐丽萍教授汇报道:该专业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持续推进“三进”工作;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积极打造涉非翻译特色课程群,以数智技术赋能创新型翻译人才培养;依托非洲翻译馆和校外实践基地,提升语言服务能力;优化学业评价方式,促进综合素养提升;拓展对外交流渠道,提高国际合作水平;多措并举,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和卓越人才培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加强教学团队建设;赋能国际交往,助力中非交流;转化教研成果、传播浙江声音。
日语专业负责人徐微洁教授汇报道:该专业聚焦人才培养、课程打造、课堂教学改革、双创教育、教师发展、国际合作六大方面,推动专业综合改革,推进师资队伍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培养了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和卓越人才,在清晰的建设目标引领下,专业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教师教科研成果丰厚,人才培养成绩斐然。
在深度问诊环节,评审专家通过听取汇报、查阅资料、现场质询等形式开展精准指导。
王俊菊教授强调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需形成协同效应,对标《指南》系统优化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强化课程思政全链条融入,重点呈现已落地的改革成果,确保专业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引领性示范。张莲教授提出自查报告应进一步凸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议整合建设目标与成果表述,重点展示“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应用成效。朱一凡教授倡导构建递进式课程体系,强化专业课程的本研贯通性,建议增加AI赋能课程占比,建立外语能力标准化测试体系,同时推动师范教育向中小学实践场景下沉。吴玲教授预警国一流专业验收将实施动态淘汰制,强调须严守生师比红线,建议突出“本硕博一体化”对非研究特色,指出需量化呈现建设增量。张慧玉教授强调特色凝练需贯穿文本始终,建议突出标识性成果,提出设置跨专业选修学分模块,开发行业课程,推动专业建设深度对接“一带一路”倡议。评审组组长常俊跃教授主张以精准数据替代笼统表述,重点彰显RICH教学思想等原创成果,建议开发AI赋能外语教育等特色教材,推动语言技能课程与师范育人目标深度融合,建立科研项目与学科建设的显性关联机制。专家组一致认为,学院三个专业在课程改革、实践育人等方面成效显著,形成了具有示范价值的建设经验。
胡美馨院长在表态发言中指出,此次评审为学院发展提供了重要战略契机,学院将以更高站位把握新时代外语教育使命,全面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推进学科内涵式发展。通过系统吸收专家组宝贵建议,持续优化学科生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构建具有前瞻性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守正创新中全面提升专业建设质量。
本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自查评审会为学院专业建设注入新动能,标志着外国语学院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育卓越外语人才方面迈出坚实步伐。学院将持续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外语人才培养高地,为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研究型大学贡献外院力量。
(外语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