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理论知识向教学实践深度转化,锤炼学子们的师范核心能力,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理论精讲+实训指导+赛事模拟”集训模式,组建多元师资团队精准备赛,以短学期实践辅助打磨,为同学们搭建起“学练结合、以赛促学”的成长平台。
长效赋能:专项集训+校级竞赛,彰显师范培养硬实力
马克思主义学院始终致力于师范生素养的长效化、体系化培养。在日常课程教学与实践周师范技能实训之外,为助力学子备战校级师范技能竞赛,学院创新构建“理论精讲+实训指导+赛事模拟”三位一体集训模式,帮助学子提前适应竞技节奏,更精准压中考试题目,为备赛筑牢根基。
同时,精心组建“学院优秀毕业生+院内指导教师+院外专项培训专家+中学一线资深教师”的多元化师资团队:优秀毕业生分享竞赛实战经验,院内教师深耕学科理论指导,院外专家点拨专业技能技巧,中学一线教师提供教学实践视角,多维度为学子保驾护航。
集训成效在赛事中得以充分印证。在学校第27届师范教学技能竞赛中,学院学子凭借扎实的专业素养与出色的教学实践能力,在综合一组竞赛中脱颖而出:章淏同学表现优异,荣获综合一组一等奖;张宗雪同学发挥稳定,斩获综合一组三等奖。其中,章淏同学被推荐参加省赛、国赛,张宗雪同学被推荐参加省赛。这份亮眼答卷,不仅是学子们刻苦钻研的成果,更彰显了学院暑期师范技能专项集训的显著培养成效。
理论筑基:专业讲座为师范技能“打牢地基”
师范技能的提升,需以扎实的理论知识为根基。实践周首日,学院聚焦“语言表达”这一教师核心能力,于25幢303教室开展朗诵实训讲座,由王蔚清老师主讲。会上,王蔚清老师聚焦“科学发声与发音”,结合“真诚表达与交流”“精心选稿与备稿”等相关内容,通过逐首朗读诗词的方式,生动展现发声、发音技巧,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字正腔圆”与“情感传递”的融合之道。此次实训为同学们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搭建了实用平台,也为后续更好地以声传情、开展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9月10日,针对师范生素养中不可或缺的“学术写作能力”,学院于25幢202教室开展论文写作讲座,由黄静秋老师主讲。讲座围绕选题、文献、结构等多方面展开讲解,并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点,介绍了学科前沿、学术阅读等相关内容,更对摘要、关键词等论文组成部分的写作要点进行深刻剖析,为同学们的学术写作筑牢坚实基础。
实践赋能:教育见习让师范技能“落地生根”
真实的教学场景是锤炼师范技能的最佳课堂。实践周期间,学院分批次组织不同年级学生走进中小学课堂,开展沉浸式教育见习,让同学们在观摩学习中深化对“教师角色”的认知。
9月9日,2024级学生前往金华市外国语实验学校开展短学期见习活动。徐颖超老师以《钟鸣千载,英雄昭华》为主题,为同学们带来了一节设计新颖的优质示范课。整堂课围绕编钟这一主题线索,梳理了中华英雄这一历史华章,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
9月11日,2024级学生前往浙师大附中开展见习活动,听取优质思政示范课。课堂围绕“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这一总议题,结合“京东保险案例”,深入探讨企业责任,引发同学们对企业行为背后“事实”与“观点”的思考,并进而剖析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点,让同学们在一个个生动的案例里明晰知识点。此次见习,让同学们走出校园,在真实课堂场景中,深化了对思政知识的理解,也为今后的专业学习积累了实践感悟。
9月9日至12日,2023级学生赴金华市外国语实验学校开展教育见习。同学们走进课堂,沉浸式观摩思政课教学,学习一线教学经验。此次见习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助力同学们直观感受初中思政教育场景,厘清思政教育思路,为后续专业学习与从教筑牢坚实根基。
以赛促练:朗诵比赛让师范技能“淬火成钢”
技能的提升离不开反复练习与竞技打磨。9月12日,2024级学生于16幢教学楼开展朗诵比赛,选手需根据现场提供的既定篇目,完成三分钟片段朗诵。本次比赛由金柏燕老师、冒婉莹老师、柴鹏辉老师、李雁华老师担任评委。同学们将朗诵实训讲座中的发声技巧、情感把控等理论运用于赛场之中,在比赛中提升自我的语言表现力,在同台竞技中取长补短。
从实践周的阶段性赋能,到集训的精准突破,再到校级竞赛的亮眼答卷,学院对师范技能培训的探索与投入始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未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继续优化“理论-实践-竞赛”一体化师范技能培养体系,深耕细作提升学子专业能力,助力他们成长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优秀教师。
(马克思主义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