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学院邀请浙江大学教授李媛开讲“AI赋能智慧课程建设与全国共享应用实践”

时间:2025-10-27浏览:10设置

1022日下午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22-231教室开展了RICH外语教育与教师发展论坛122论坛以AI赋能智慧课程建设与全国共享应用实践主题,特邀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2025年德国国家勋章“歌德奖章”获得者德国洪堡学者李媛教授主讲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汪琳主持



战略背景:AI破解教育规模化与个性化难题

李媛教授首先结合《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阐述了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与战略意义。她指出,教育数字化不仅是国家教育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深化教育改革、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关键路径。通过AI技术赋能,能够有效破解教育中“个性化、高质量、大规模”难以兼顾的现实困境,为实现教育公平与效率提升提供可行方案。


核心成果:以“三大图谱”重塑课程架构

在介绍AI赋能智慧课程建设的具体成果时,李媛教授以“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为例,展示了慕课与教材一体化建设的实践探索成效,并详细分享了《德语演讲》智慧慕课的建设历程。她提出构建结构化、可视化的四维课程体系,并重点阐释了知识图谱、问题图谱与能力图谱在课程建设中的关键作用。

李媛教授强调,知识图谱作为一种结构化、可视化的课程知识网络,能够系统描述课程知识点、教学资源、教学活动与测评方式之间的内在关联,AI赋能教育的基石她将《德语演讲》课程的知识图谱设计为一座横跨水面的宏伟桥梁,以生动的视觉隐喻象征全球互联互通与开放对话的教育愿景该设计因其深刻的理念与显著的实践价值,获评2025年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典型教研成果奖

问题图谱构建“全局—概念—方法”三层递进结构该结构从宏观叙事出发,逐步聚焦至具体概念与方法层面,引导学生从“中国梦”“改革开放”等核心理念出发,通过案例对比、文化转译等方法,系统构建对中国话语体系的认知框架,培养跨文化演讲能力与批判性思维。

能力图谱以能力目标为导向,覆盖全局层、概念层与方法层三个维度的问题设置,构建起“能力—问题—知识”三维联动的育人体系,推动教学目标从知识传授向能力提升转变实现课程育人目标的全面升级。



实践路径:线上线下融合,推动全国共享

在应用层面,李媛教授的《德语演讲》智慧课程采用“线上开放”“线上线下混合”两种模式并行。其中,校内实体课堂开展混合式教学,实现了“课前—课中—课后”的全流程数字化教学闭环。线上慕课面向全国高校师生开放学习,课程的知识图谱及AI对话功能已同步向公众开放为智慧课程的全国共享提供了实践范本



随后,智慧树金课咨询师储海燕从智慧树课程建设三大核心要素——数字化资源、知识图谱与AI技术——出发指出问题图谱与能力图谱共同构建“以问题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的教学路径重点介绍了AI技术的两大创新应用AI智能体和AI指令师生在使用大模型时,可利用高质量的预设提问模板降低AI使用门槛。智慧课程的建设成果直接支撑数字教材开发与各类教学项目申报,实现从课程建设到教学成果产出的完整闭环。



现场教师就AI助教创建资源准确性等议题与李媛教授储海燕老师进行深入交流。本次分享会兼具前瞻视野与实操指导,为AI赋能外语教学提供了清晰的理论框架与实施路径,有效推动了我院创新理念向教学实践的深化与扎根。



专家介绍

李媛,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25年德国国家勋章“歌德奖章”获得者,德国洪堡学者。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德语分委员会委员、全国德语教师发展中心负责人、教育部理解当代中国德语系列虚拟教研室负责人、国家级一流专业负责人;浙江省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浙江大学国际组织精英人才计划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为二语习得、语言演化、语料库语言学、跨文化研究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新文科等课题30余项,出版专著4部、编著10部、译著10部,主编或参编教材9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10余篇。主编理解当代中国《德语演讲教程》及《德语语音教程》等国家级规划教材,主讲《德语演讲讲好中国故事》慕课,获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浙江省十二五规划优秀教材、浙江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浙江省首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课程思政”专项赛文科组一等奖等奖项。主讲课程获评为2024年度浙江大学本科“AI赋能”示范课程。



(外语学院供稿)



地址:浙江省金华市迎宾大道688号 邮编:321004 电话:0579-82282402 电子信箱:jwc@zjnu.cn
Copyright © 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 - 浙江师范大学教务处     管理登录    旧版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