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人文学院教育实践基地授牌仪式暨第十一届卓越语文教师实验班开班典礼在宁波滨海国际合作学校顺利举行。人文学院副院长黄沚青、教育实践教研室主任高玉平,宁波滨海教育集团党委书记刘飞耀、校长汪庆东、副校长宋登水等双方代表及实验班全体学员共同出席。宁波滨海教育集团党委副书记徐钟琴主持本次活动。

仪式上,两校领导共同为实践教学基地揭牌,标志着双方在教师教育协同培养方面迈出实质性一步。

汪庆东校长在致辞中表示,在人工智能深刻重塑教育的今天,实习基地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他承诺,学校将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全力支持师范生的专业成长与职业发展。

黄沚青副院长对滨海教育集团长期以来的支持表示感谢。她指出:“人文学院始终将培养卓越人才作为首要目标,我们期待通过深度合作,实现教学相长,推动师范生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高玉平主任对本届实验班的培养方案进行详细解读。她强调,该方案严格遵循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精神,构建了理论课程、实践训练与特色研修三大模块,旨在通过协同化育人机制,全面提升学员的师德素养与教学实践能力。

实践导师代表、宁波滨海国际合作学校副校长宋登水勉励学员涵育育人情怀、锤炼专业本领。卓教班学员代表潘雅琪则表示,将珍惜平台机遇,践行育人初心,追求卓越成长。

黄沚青副院长和高玉平主任为实践导师颁发聘书。

在随后开展的教学示范环节中,浙师大实习教师张怿渊执教《猫》一课,以“案情侦查”为情境主线,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在梳理三只小猫命运的过程中探讨偏见与真相的深刻主题。滨海教育集团骨干教师翟跃则带来《故乡》示范课,以“碗碟失窃案”为切入点,通过分组研讨与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剖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时代内涵,展现出扎实的教学功底。
“怿渊学姐的《猫》带我们穿越偏见,直抵人心;翟老师的《故乡》带我们冲破高墙,唤醒希望。”汉语言文学232班王俏琦在课后感慨道,“两位老师的精彩课堂激励着我: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前行。”

宁波滨海教育集团党委书记刘飞耀在评课中围绕“言意融合,让课堂充满发现”这一主题展开,强调语文教学应回归文本本体,教师应引导学生构建属于自己的语言名片,这其中承载着学生的语感、思维、审美与文化自信。

当日下午,在班主任高玉平和实践导师郑琼的组织下,卓教班学员分小组开展评课交流。汉语言文学237班许靖宇表示:“通过现场观摩,我深刻体会到课堂教学节奏把控的重要性。成为一名真正的‘引导者’与‘分享者’,是一场需要以时光雕琢的修行。”

活动期间,黄沚青副院长一行在滨海国际校方领导的陪同下,参观了“雕刻时光”与“流淌空间”等校园特色空间。学院教师高玉平、蒋晓玲、徐枫、安宁等共同参与走访,亲切探望了在滨海国际合作学校实习的师范生。

本次活动深化了人文学院与基础教育学校的实践链接,为探索新时代卓越教师培养路径积累了有益经验。
(人文学院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