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人工智能发展战略,推动“人工智能+”与多学科深度融合,构建高质量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11月4日下午,浙江师范大学在16-108路演室成功举办“人工智能+”跨学科融合课程群建设培训分享会。教务处副处长乔思辉出席并致辞,来自浙江大学、宁波大学、绍兴文理学院及智慧树平台的专家进行专题分享,各学院60余位教师参加培训。
教务处副处长乔思辉在致辞中指出,当前高校人工智能类人才培养滞后于社会需求,而学校在人工智能融合课程建设上也面临“反应慢、融合浅、转化难”等现实挑战。他表示,此次会议旨在通过专家案例与方法指导破解难题,期待各学院教师积极投身“人工智能+”跨学科融合课程建设,将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培养更多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教务处副处长乔思辉讲话
专题报告环节,四位校外专家结合各自领域,分享了人工智能与专业课程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报告一:《智能财务研究方法》人工智能交叉课程建设与实践
浙江大学副教授、资本市场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肖炜麟以《智能财务研究方法》为例,分享了人工智能与财务学科交叉课程的建设路径与实践成果。他从课程介绍、内容设计、交叉案例等方面展开,展示了如何将智能算法、大数据分析等人工技术与财务学科深度融合,为在场教师提供了跨学科课程建设的“经管样本”。

浙江大学教授肖炜麟报告
报告二:艺科交融,数智赋能——AI融入美术类课程建设与教学创新探索
绍兴文理学院副教授刘皎洁聚焦美术类课程,带来“艺科交融,数智赋能”的主题分享。她结合《教育美术基础》《数字图像与美术教育》《AI与美术创作》等课程案例,阐述了如何将AI技术融入美术教学,从公选课先行、专业课程聚焦到微专业慕课延展,构建了“AI+美术”的完整课程体系,为艺术类学科的智能化融合提供了生动参考。

绍兴文理学院副教授刘皎洁报告
报告三:《人工智能+机器人与机电一体化系统》课程群人工智能交叉内容建设探索与实践
宁波大学教授、机械工程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项四通围绕《人工智能+机器人与机电一体化系统》课程群建设展开分享。他介绍了课程群的六门核心课程与 AI 专业知识结合的逻辑关系,以及AI 技术在机器人行业的应用案例库建设、AI赋能项目式深度实践模式的创新举措,展示了如何通过校企合作、虚拟仿真、及AI 大模型应用等方式,培养服务数字中国战略的卓越智能制造人才,为工科类“人工智能+”课程群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宁波大学教授项四通报告
报告四:人工智能交叉课程要素与资源建设共享应用
智慧树首席顾问、课程总监孙大兵从方法层面出发,详细阐述了人工智能交叉课程建设的核心要素与课程共享应用路径。他提出,人工智能交叉课程建设应注重交叉性、前沿性、实践性三大核心要素,并强调课程内容应体现人工智能与专业领域的深度融合,引入最新科研成果与人工智能在专业课程领域的应用案例。同时他也他结合智慧树平台的课程案例,展示了多种人工智能跨学科交叉课程的建设方式,为学校“人工智能+”课程的系统化建设与高效应用提供了行业视角与技术支撑。

智慧树首席顾问、课程总监孙大兵报告
未来展望:凝聚共识促发展,智绘育人新蓝图
本次培训分享会,是为浙江师范大学“人工智能+”跨学科融合课程群建设进行的前期预热。接下来,学校将根据国家和浙江省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教学建设规划,持续推动“人工智能+”与各学科专业的深度融合,培育更多高质量的人工智能融合课程,为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