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名称 | 自然地理大学生创新实践工作室 | |||||
负责人 | 朱丽东 | 院系 |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 |||
工作室指导教师 | ||||||
姓名 | 职称 | 专业 | ||||
朱丽东 | 教授 | 自然地理学 | ||||
李凤全 | 副教授 | 自然地理学 | ||||
王天阳 | 副教授 | 自然地理学 | ||||
贾佳 | 副教授 | 自然地理学 | ||||
于红梅 | 副教授 | 土壤学 | ||||
王博 | 讲师 | 自然地理学 | ||||
曾蒙秀 | 讲师 | 自然地理学 | ||||
段福才 | 讲师 | 自然地理学 | ||||
张伟宏 | 讲师 | 自然地理学 | ||||
王志远 | 讲师 | 自然地理学 | ||||
陈渠 | 讲师 | 自然地理学 | ||||
工作室简介 | 本工作室主要以自然地理学“环境演变”为研究领域,关注全球变化热点,基于多种地质载体开展多尺度、多指标、古今结合的环境变化、古气候模拟与人地适应研究。目前涉及的主要研究方向有: (1)粉尘沉积记录及环境演变机制研究。该方向主要以新疆黄土和中国南方地区加积型红土为研究对象,利用土壤学、沉积学、环境磁学、地球化学、矿物学、孢粉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开展大量野外地质地貌调查、样品采集和多指标的实验分析工作,探索西风区黄土和东部季风区风成红土的物源、沉积过程及相应的古环境演化特征与机制。 (2)南方洞穴沉积和洞穴水化学研究。该方向主要以洞穴沉积物(石笋)和洞穴滴水为研究对象,通过提取洞穴沉积物中气候环境信息进行相应的气候环境信息解译。研究工作涉及洞穴地质地貌环境及洞内沉积物特征实地考察及沉积物和水样的采集工作,在此基础上选取环境代用指标提取实验数据,探讨其气候环境意义,明晰气候和环境演化过程及区域响应机制。 (3)全新世环境与浙江古文化演进研究。将地质记录,特别是孢粉记录与考古记录相结合,开展浙江古文化兴衰历程、贵州古今石漠化过程的环境重建研究,探索全新世环境演变的区域响应机制和人地适应机制。 (4)古气候模拟研究。基于高分辨率的地质记录、现代海气观测资料和气候模型开展近千年来古气候模拟研究。 (5)城市污染研究。该方向以城市灰尘为研究对象,开展大、中、小型城市灰尘理化特征与环境磁学污染诊断研究,在大量采集城市灰尘样品和磁学、元素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地理信息技术(GIS)开展城市污染及其时空特征研究,为城市环境评价及人地适应服务。
本工作室团队目前已在新疆黄土和亚热带加积型红土古气候记录重建、物源信息解译、成壤特征及形成机理方面取得大量研究成果。现阶段,本团队也一直致力于沉积物古气候重建研究,对黄土高原黄土、新疆黄土、塔吉克斯坦黄土、南方红土、湖泊沉积物、洞穴沉积物等气候代用资料记录的早更新世以来的气候演变特征深入研究。 本工作室朱丽东教授、李凤全副教授、王天阳副教授、贾佳副教授、于红梅副教授等骨干成员长期从事本科生“国-省-校-院”四级创新项目培育与指导工作,拥有2间教授工作室可作为自然地理创新工作室的工作场地,浙江师范大学
地环学院拥有沉积物粒度分析、磁学分析、孢粉鉴定、矿物鉴定、微量元素测试、水化学测试等实验场地和实验设备,可以为本工作室的项目申报和完成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 本工作室师资结构合理,11名指导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部分教师有海外留学经历,有一定的国际合作基础,研究方向涉及环境演变、城市污染和古气候模拟等,群体战斗力强,在浙江环境地理研究和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近5年来,工作室骨干成员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7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在国际国内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及教材5部,获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三等奖1项,培养硕士研究生60余名。近三年指导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立项20余项、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项目立项5项。 进入本工作室的本科生可以在野外工作方法、实验分析、数据处理、团队沟通与协作、科技论文写作等方面得到较好地锻炼。本工作室的工作目标旨在全方位提升本科生的学习实践能力,拓展学术视野、塑造科研品质、增强创新能力。 |